- 【云飞杂记】真菌传之大学
- 2023-02-17 16:23:52.0 来源:新2网址 作者云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
德巴里花了相当多的时间研究真菌的形态,发现一些分类命名不同,实际上却是同一真菌物种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罢了。他研究黏菌生长,指出它们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即疟原虫阶段,没有真正的形式,就像一团物质,这是原生质生命理论的基本概念。
健客不明白,什么是原生质?
云飞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会形成具有细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没有菌丝,而有一段黏黏的时期,因而得名“原生质”。
健客是不是有点像大鼻涕?
云飞哈哈,算是吧。在这段黏黏的时期,黏菌细胞没有细胞壁,如变形虫一样,可任意改变体形,故又称为“变形体”。1835年,法国动物学家杜雅丁把低等动物根足虫和多孔虫细胞内的粘稠物质称为肉样质。1839年,捷克生理学家浦肯野把填满细胞的胶状液体定名为原生质,即生命的原始物质。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植物学家默尔用原生质概括细胞中的所有内含物,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德国解剖学家舒尔策证明在所有的细胞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也不论它们的结构是复杂,还是简单,它们的原生质基本上都是相似的。19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给原生质下定义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通过连续观察真菌的整个生命周期,并尽可能在活植物上追踪它们,德巴里描述了霜霉目真菌的有性繁殖,证明真菌存在性行为。他对小麦、黑麦和其它谷物秆锈病进行研究,发现寄生真菌在夏季产生红色孢子,在冬季产生黑色孢子,主要以红色孢子完成谷物病害侵染、传播。在实验中,德巴里接种红色孢子,使其在谷物上萌发,寄生真菌侵染传播,世代更替,病害随之呈现。但是,他很难让黑色孢子在谷物上萌发。冬天来临,自然界中黑色孢子日渐增加,红色孢子日渐稀少,仅存的红色孢子也很难熬过漫漫寒冬,第二年威风不在,难以再次萌发。
健客哈哈,专家变砖家了。
云飞德巴里没那么容易放弃。他不是一味在实验室里重复失败的实验,而是来到田边地头,认真观察,虚心请教。
防范谷物秆锈病必须根除田边刺檗,这是农民在长期耕种,长期与病虫害斗争中积累的经验。至于原因,谁也说不清。了解这个情况后,德巴里回到实验室,他将黑色孢子接种到刺檗叶子上,情况发生了变化,黑色孢子萌发,菌丝侵染刺檗叶子生长、繁殖,并产生黄色孢子;然后再将黄色孢子接种到黑麦叶子上,萌发、生长、繁殖……终于,发现谷物秆锈病元凶——红色孢子。德巴里证明了秆锈病菌的多态性和转宿主现象,解释了为什么要根除刺檗。
健客想起一段小品台词说有一只老虎被蛇咬了一口,老虎急了就一直追呀追,追到一条小河边,这蛇“嗖”钻进去了,老虎就坐在岸上等,“小样儿,我就不信你不出来!”不一会儿水里出来一只王八,老虎上去就给按住了“小样儿,你以为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大妹子!我重讲!我讲错了,是一王八钻水里了然后出一条蛇,老虎说的“你把马甲脱了我照样认识你!”
云飞哈哈,多态性就是这个意思。
健客什么是刺檗?
云飞刺檗原产于欧洲中部和南部、北非和西亚等地区,落叶灌木,高达4米。叶长圆状匙形或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果实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C,但味道很酸,而且因刺多不易收获,通常做成食品添加剂、果酱或果干。在伊朗,种植规模较大,当地常用刺檗果干做菜;在新西兰,广泛种植用作篱笆。由于刺檗是导致谷物秆锈病的中间宿主,加拿大以及美国的一些地区禁止种植。
德巴里对地衣的形成也很感兴趣,地衣不是单独的物种,而是一种共同体,其中藻类或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地衣所需营养,而真菌决定了地衣的主要形态,并为藻类或蓝细菌提供保护。他引入“共生”一词,称其为“不同物种的生活协会”。在《真菌的形态学和生理学》一书中,德巴里提出的分类系统,是按进化顺序排列的,即藻状菌通过锈菌、黑粉菌到担子菌,最后演化为子囊菌。此系统与现在普遍接受的真菌分类系统类似。可以说,德巴里是第一个把进化论概念引入真菌分类的人。他指出藻状菌的原始性质,并认为它与管藻有亲缘关系;他探讨了真菌的起源和演化。当然,这些有点枯燥,特别是刚入门的时候,先埋下伏笔,后面慢慢聊。他发现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并仔细研究霉菌、酵母菌等真菌,发表论文——《真菌、菌丝体和细菌的比较形态学和生物学》,真菌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德巴里是19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家之一,发表了100多项研究成果,他提出的概念和科研方法对细菌学和植物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巴里先后在多所大学执教。普法战争后,他就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并以全票当选德意志帝国治下的首任校长。在那里,他创立设备齐全的植物学院,鼓励学术自由,倡导多元化发展,指导了大量研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的很多学生后来成了著名的植物学家、真菌学家、细菌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等。
健客斯特拉斯堡大学不是法国的大学吗?
云飞还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作——《最后一课》吗?
健客当然,中学时学过,在《细菌传》中,也提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德意志帝国禁止这两地的学校教授法语。小弗郎士因为上学迟到,非常担心被老师韩麦尔先生惩罚,但是到了学校却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教室里不再乱糟糟一片,老师也不再严厉。这一切让小弗郎士感到奇怪。但是当他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非常震惊!他顿时对以前读书的不努力感到后悔。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尽可能大地写出了“法兰西万岁!”
云飞阿尔萨斯-洛林位于德、法、瑞士与卢森堡边境,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西有孚日山脉,东有莱茵河,东部河谷有森林与山丘点缀其间。阿尔萨斯-洛林不仅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法国进入普鲁士的交通要道上。首府斯特拉斯堡是德法边境上乃至西欧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的重要中心,也是巴黎-维也纳-东欧商道上的节点,再加上斯特拉斯堡港是莱茵河沿线的第二大港口,水陆枢纽地位由此而来。法国要想进入德国,最直接的路线就是穿过阿尔萨斯-洛林(法比边境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直插莱茵河流域。此后进可杀入南德高原乃至奥地利,或攻入低地国家与北德平原;退可依靠莱茵河和孚日山脉的双重防线扼守要冲(马奇诺防线便在此修筑)。德国同样,守可凭孚日山脉与莱茵河,固若金汤;攻则横扫法兰西平原,挥师巴黎。在普法战争前后,阿尔萨斯-洛林人表现了他们对法国的忠诚。和其它邦国不同,阿尔萨斯-洛林被划为直辖领地。由德皇统治,无自治权,议会中也没有代表,这些德语人口确实沦为“二等公民”,心生不满也情有可原。与阿尔萨斯方言差异巨大的标准德语成为唯一授课语言。一部分阿尔萨斯-洛林人选择维持法国国民身份,离开家乡,其中很多人是文化精英,他们的离开使得当地文化发展陷入停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阿尔萨斯-洛林人选择加入海军,并参与基尔水兵起义,该事件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起点。 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皇帝退位;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军队在40多年后再次开进阿尔萨斯,当地民众夹道欢迎。协约国收回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当地归属的提议,要求德国将该地割让给法国。在法国人眼中,这当然是收复故土。二战期间,德国在1940年占领阿尔萨斯-洛林,阿尔萨斯并入巴登,洛林则并入萨尔兰,纳粹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两次回归德国的经历使得阿尔萨斯-洛林人不再认同德国。尽管86.8%的阿尔萨斯-洛林人母语为德语(1900年数据),但他们打心底里更认同法国的思想和制度。大部分阿尔萨斯-洛林人虽然说着德语,但是参与了法国大革命、享受着法国公民权利。他们与法国人有着共同的经历,自然不愿搭德皇的倒车,成为没有公民权利的臣民。“自由 平等 博爱”的政治理念早已成为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政治信仰,代替了普鲁士强调等级制度的“各得其所”。
无论如何,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欧洲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38年的神学院。1872年,普法战争后,斯特拉斯堡大学更名为帝国大学。据说,今天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学宫,就是在德巴里任上建设,并于1884年落成。这是一座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其立面模仿了意大利维罗纳的庞贝宫(1530年),六个角亭有36尊19世纪以前科学家和学者雕像,大部分来自日耳曼世界。在礼堂,竖立高2.15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像,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约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公元前1213年7月或8月),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哈。二战期间,斯特拉斯堡被德军攻占,大学师生挺身而出,反抗侵略者,用生命为这座城市留下可贵的精神财富。1968年,五月风暴后,斯特拉斯堡大学一分为三。2009年,三所学校重新合而为一。
健客五月风暴是什么事件?
云飞1968年5-6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有人称之为法国的文化革命。造成1000多万法国人卷入其中,总理和教育部长下台,在政治、文化、思想领域影响深远。1968年5月24日,戴高乐对外宣布,国家应该恢复正常秩序,以维护共和国的尊严。1968年5月27日,政府、工会和资方代表三方签署格勒纳勒协议,制定出的是一系列传统措施。5月29日,戴高乐突然神秘失踪,乘直升机不知去向,引起一片恐慌,导致各方揣测。戴高乐第二天回到巴黎之后,在广播讲话中语调坚定自信。发表讲话的当天,即1968年5月30日,大批市民上街游行支持戴高乐。然而,这次胜利却没有巩固戴高乐的政权。新成立的国民议会,右翼势力更加强大,但面对势在必行的改革却裹足不前。尽管许多人的反对,戴高乐仍决定就有关区域改革和参议院体制改革进行全民公决。1969年4月27日,他的提议以52.4%的反对票被否决。戴高乐忠实自己的承诺,也尊重法国人民的意愿,宣布辞职。午夜时分,他发布公告“我停止行使共和国总统的职务,此决定自今日中午起生效。”此后,他隐居在科隆贝双教堂,拒绝公开表示任何政治立场,只和几位拥护者会面,继续撰写回忆录。18个月后,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去世。他曾立下遗嘱,表示拒绝国葬。戴高乐被安葬在他的女儿安娜的墓地旁边,墓碑上只刻“夏尔·戴高乐1890-1970”字样。戴高乐去世后,毛泽东立即发出唁电“夏尔·戴高乐夫人惊悉夏尔·戴高乐不幸逝世,谨对他,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
健客西方的大学教育与儒家经典四书之首——《大学》扯不到一块儿去吧?
云飞中国教育家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源自西洋,却与儒家思想相通。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之界说难言也,姑舍而不论。然明明德与新民二大目的固不难了解而实行者。以上内容摘自《大学一解》,是梅贻琦在主持西南联大常务工作期间,熬了一夜写出要点,由清华教务长潘光旦代拟文稿,于1941年4月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
健客好像明白了。如果说德巴里坚持学术自由,于明明德有所呼应,弘扬内心光明的德性;那么谷物秆锈病研究则体现亲民,亲近爱抚,汲取智慧,科学解释,指导实践。
云飞嗯,《大学》虽非“事功”系统,但人须在事上磨练,学一点人生哲学受益无穷。
1888年1月19日,德巴里在手术后,死于下颌肿瘤,还不到57周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今天,聊了德巴里的学术成就;接下来,看他的学生各领风骚。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